
你知道餐桌上各式各樣的菇類是從哪裡來的嗎?
台灣早期養菇以段木法來栽培,但近20年來已改為太空包或瓶裝栽培,因此在菇類到達我們的餐桌前,必須先經過伐木、絞成木屑、製作成太空包、再用太空包來養菇等過程。我們吃的菇類雖不再是長在樹上,但卻必須砍伐大片森林來支應菇類生長所需的營養。
那麼台灣每年為了養菇必須砍掉多少森林呢?
根據地球公民協會的調查,至少要砍掉2300公頃的森林才夠,這相當於88座大安森林公園!然而其中經合法申請的竟不到300公頃,其餘最大來源極可能是砍伐山區農牧用地上的森林(目前中央政府只管制林地上的伐木行為,但在山區農牧用地上的森林卻沒有任何管制),以及盜伐。伐木商只需以每公頃不到2~4萬元的賤價,就可以收購大片森林,換句話說,你只要有100萬,就可以把一整座台北大安森林公園或高雄美術館公園的樹木都砍光!取得木材是這麼的方便又便宜,難怪每年台灣山林裡依然上演著無政府狀態的大規模砍樹戲碼。
資料來源:環境資訊中心http://e-info.org.tw/node/42143
Johnny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